节庆活动在举办过程中,其举办城市要进行跨时空的宣传、组织工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从而形成了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同心圆”式经济圈。这个经济圈使生产、消费各要素在一定时空内得以有序、高效、持续地流动,达到最佳经济配置状态。然而,不同策划手段和实施技巧孕育出的节庆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如何冲刺,活动进行中如何高效运转,以及在活动结束后能否仍然保持其惯性拉动作用,其作用和效果却大相径庭。首先来看一下,节庆活动这个“同心圆”的核心部分,对形成城市经济宽幅、持久的活跃状态,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用一:投资与消费的双赢效应 节庆活动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效益和商业消费。近年来节庆表现最突出的功能即是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在国外,如美国的南瓜节,巴西、墨西哥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法国的葡萄节,德国的啤酒节等,在其举办期间无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参与,宾馆酒店都被挤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一派兴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此外,城市节庆活动为城市提供了潜在的经济发展机遇。城市举办节庆活动,就是以先声夺人、美声引人、高声过人的方式包装、推介和发展自己。成功的节庆活动,可以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营造出优良的环境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在直接经济价值背后更隐藏着巨量财富。节庆活动不仅具有一个“黄金周”的即时效应,而且带来了持久的经济效益。举办一个节庆活动,将有数以万计的人流涌入,对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讯、娱乐等行业起着拉动性效应,能有效地激活举办地各行各业的消费需求。 作用二:城市知名度的增值效应 举办有特色的城市节庆活动,对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办好一个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荷兰海牙北海爵士音乐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爵士音乐节,已经举办了3届。其创始人迪奥·凡登霍克先生说,音乐节每年都吸引了70万人来到海牙,有四分之一是外国游客,音乐节使海牙的酒吧、宾馆以及整个餐饮业、交通业都出现繁荣景象。节庆活动的自身优势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公关的手段。举办节庆活动的特定空间使参与者能够通过节庆活动的各项内容,全面了解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和城市建设等硬环境和软环境,较容易对城市形象产生感性认识。节庆活动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举办节庆活动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过程,成功的节庆活动能够成为城市形象的代名词。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其城市性无形资产也在不断聚积和增值,进而不断增强一个城市的实力。 作用三:城市文明程度的辐射效应 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指一个城市建设的风格和文化取向,是一个城市整体的文明状态。一个城市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对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环保、绿化、卫生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1999年,昆明为主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对218公顷的世博园区及相关设施的投资总计超过216亿元,并相继建成近20家星级饭店,使昆明及周边区域的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城市环境的美化,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善,城市改造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节庆文化活动的世界性、艺术性、高科技性特征,使城市人的眼界更开阔,艺术欣赏水平更高,追求科技进步的欲望更强。在节庆活动中,人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创新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弘扬。 用“圆心”带动“同心圆” 我国城市节庆活动存在一些如定位重叠、活动设置雷同,缺乏创新性和品牌意识,可持续性不强,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对节庆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在这个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同心圆”式经济圈中,节庆活动是“圆心”,只有圆心具备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具备了“定心力”,整个“同心圆”才能高速、稳健地运转起来。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突出特色 塑造品牌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标签,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城市也是如此。成功的节庆活动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此,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强化其品牌意识,是交出一张含金量高的区域名片的关键。但是,有的城市节庆活动的品牌意识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在“黄金周”期间花重金打造节庆品牌,之后却偃旗息鼓,造成巨大的品牌资源浪费。 节庆活动要想具备品牌价值,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有亮点、热点和卖点,把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节庆活动在内容上既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接受的需要,也要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文化先进性的需要;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使之与世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假设二:讲求实效 造福民众 举办城市节庆活动就要有资金投入,但钱要花得适当,花得适度,把工夫用在营造当地的鲜明特色上,而不是摆阔气,讲排场。节庆文化活动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任何文化艺术活动都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情况,超越本地区的社会资源能力,如主题资源不足,加大资金投入但产出效果不佳,不能建立有效的融资市场化运作等,应少办和缓办。各个地区、城市如举办主题重复的节庆活动,那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经济行为,既劳民伤财,又发挥不了节庆经济的作用。 假设三:群众参与 开门办节 节庆活动必须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了群众普遍参与这个花香之源,才能赢来“花香千里”的热效应。但在有些节庆活动中,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很难成为主角,节庆活动往往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主办,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较少考虑由企业直接承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没有赢得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普遍参与和聚集。而如今各地政府以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地区或城市知名度为目的,新办各种“节日”,试图使“节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群众中铺开,实在难以让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官办节日”与生俱来的一大缺陷。 节庆活动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面向民众,植根民众,坚持开门办节,办大众化的节,办富裕百姓、快乐百姓的节,使游客和市民都能从亲身参与中感受到节日的美好和快乐,这样才能集聚人气,渲染气氛,使活动有“气势”,有“声势”,从而产生节日的热烈感觉。具体到对节庆的主题、内容、形式的探讨上,在对节庆的广告语、会徽、吉祥物、纪念品的制定上等,都需要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学者专家献计献策。节庆活动只有做到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深得人心,才能唤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假设四:政府“帮办” 市场运作 政府适度、适时地参与组织,可以给节庆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节事活动要由政府主办、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被动参与的官办运作机制,逐渐转变为民间组织主办、政府帮办、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这种新变化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经济性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节庆活动要积极凝聚包括企业、行业、民间组织等在内的一切力量来“办节”。 把节庆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把整个节庆经济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实施,可以达到面向市场求生存、求自立、求发展、求壮大的目的。面对市场化运作,政府和企业都应当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定位。政府要淡化其主办者、经营者的角色,转变为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同时企业或行业也要淡化自己的参与者、协办者的角色,勇敢担当承办者和主办者的角色。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角色互转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把握好“帮办”的尺度,既不能不帮,也不能包办。政府的帮办作用主要体现为物色好、培养好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矛盾,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前台,“扶上马,送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