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穿村过,一村8座桥;森林当围墙,土楼作别墅;古道通幽谷,亭榭依溪落;茶香沁心脾,村庄似公园。”这是有“土楼之乡”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的真实写照。1987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路秉杰慕名带领100多位学生到此考察后,不禁叹道:“塔下村作为一处国家级的避暑山庄足足有余!”
塔下村被人们称为“闽南周庄”,2006年,塔下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7年,塔下村与田螺坑村一起被公布成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塔下村西与永定县客家文化区相接,南与平和县闽南人吡邻,东北是书洋镇闽南人社区。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肇基塔下,当时这里一片荒漠,满山荆棘,经历几代子孙的耕耘,才逐步奠下基业。
德远堂
塔下村有两个引以为豪的“全国之最”:1、全国村级土楼最多。在方圆1平方公里多的村民聚集地,共分布着45座土楼,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其中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了40多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2、全国村级“石旗杆”最多。为纪念塔下村历代涌现出的文臣武将和为家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华侨、侨属,近100多年来,塔下村民已在张氏祖祠“德远堂”前先后立下了21根“石旗杆”,以杆励志,激励后人。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
“溪涧穿村过,一村8座桥;森林当围墙,土楼作别墅;古道通幽谷,亭榭依溪落;茶香沁心脾,村庄似公园。”这是有“土楼之乡”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的真实写照。1987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路秉杰慕名带领100多位学生到此考察后,不禁叹道:“塔下村作为一处国家级的避暑山庄足足有余!”
塔下村被人们称为“闽南周庄”,2006年,塔下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7年,塔下村与田螺坑村一起被公布成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塔下村西与永定县客家文化区相接,南与平和县闽南人吡邻,东北是书洋镇闽南人社区。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肇基塔下,当时这里一片荒漠,满山荆棘,经历几代子孙的耕耘,才逐步奠下基业。
德远堂
塔下村有两个引以为豪的“全国之最”:1、全国村级土楼最多。在方圆1平方公里多的村民聚集地,共分布着45座土楼,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其中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了40多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2、全国村级“石旗杆”最多。为纪念塔下村历代涌现出的文臣武将和为家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华侨、侨属,近100多年来,塔下村民已在张氏祖祠“德远堂”前先后立下了21根“石旗杆”,以杆励志,激励后人。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